在法正冥思苦想、寻找破局之法的时候,曹操悄然乘着车驾来到了法正的府上。
虽然法正把自己关在了家中想办法,但作为法正的主公,曹操来找他肯定不需要经过通传,于是曹老板就这样溜溜达达的来到了法正的书房外。
由于刚才议事的时候人多口杂,所以曹操便没有当众道明郭图投诚一事。
否则一旦有人走漏了风声,那事情便麻烦了!
法正担负着搅黄结盟一事的重任,而且曹操十分信任他,所以曹操没理由不告诉法正真相。
“孝直。”站在门前的曹操轻轻呼唤了法正一声。
被打断思路的法正眉头一皱,本欲发火,可还没等他开口曹操便推门走了进来。
“百步内戒严,胆敢擅闯者,格杀勿论!”曹操扭头对一众护卫吩咐道。
护卫们听后齐道:“诺!”
话音落下,众护卫立即四散开来,很是警惕的注意着周围的动向。
对于这些护卫来说,无论曹操有何吩咐他们都会不折不扣的去执行,毫不夸张的说,曹操的命令甚至比圣旨更管用。
曹操的亲兵卫队其实就是虎豹骑的前身,这支队伍大体上由曹氏族人和家臣组成,个个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
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八个字,便是他们同曹操之间的关系。
这些亲兵护卫不存在任何的后顾之忧,他们的家人都跟主家生活在一起,就算战死也不用担心妻儿老小没人照顾。
卫队中的每个人都能为了曹操而毫不犹豫的去玩命,因为他们的荣华富贵都是曹操给的,曹操这个家主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所在。
一旦曹操有个三长两短,那他们的一切都会随之烟消云散,所以这里边随便拎出一个人来都能给曹操挡刀。
他们唯一需要担心的,便是没能尽职尽责的保护好曹操。
只要能叫曹操好好活下去,别说是死几个,就算整个卫队全死光都没关系。
说白了这些亲兵就是古代的雇佣兵,平日里老板好吃好喝的供着,其家人也都有专人负责照顾,如此一来,等到有事的时候,他们不玩命谁玩命?
……
“哎呀!主公您怎么来了?”见了负手而立的曹操,法正连忙行礼道。
曹操笑着说道:“孝直不必多礼,此番我是专程来寻你的。”
“适才议事之时,由于人多口杂,所以有些事我便没当众说出真相。”曹操接着说道。
闻言法正顿时来了精神,既然曹操选择亲自前来,这便说明待会他要说的事定是非同小可,或许破局之法就在其中。
望着法正那殷切的眼神,曹操笑了笑没再卖官司,直接从怀里掏出郭图的密信递了过去。
“孝直莫急,等看过此信后你便全明白了。”
“你先看着,待会子扬和妙才他们也会过来,到时咱们一起商讨对策。”曹操出言道。
“好!主公您稍歇。”法正急不可耐的接过密信,紧接着便立即开始阅读。
看完密信后,法正的眼中闪过了一抹明悟,口中喃喃道:“原来如此!”
“孝直可有头绪?”曹操询问道。
法正听后摇着头道:“属下惭愧,眼下并无头绪。”
“无妨,无妨,是我太心急了。”曹操劝慰道。
“主公稍歇,且容属下思索一番。”说罢法正冲着曹操一拱手,然后便开始在屋内踱步。
这是法正想事情时的一个习惯,相比较而言,他喜欢让自己动起来,而非待在原地不动。
在法正踱步之时,得了传召的刘晔、夏侯渊等人匆匆赶至了法正府上。
“嘘!”见刘晔他们要行礼,曹操连忙把食指放在了嘴唇上。
曹操努了努嘴,用手点了点眉头紧锁的法正。
刘晔等人心领神会的点了点头,随即曹操将密信递给了刘晔。
约摸着一柱香时间过后,法正停下脚步,重新回到了座位上。
法正对曹操拱手道:“主公,属下已经捋出了一些头绪,您帮着分析分析属下琢磨的对不对。”
“愿闻孝直高见!”闻言曹操抚须道。
接下来的时间,法正按照自己的想法为曹操全面分析了此事:
“若是郭图所言非虚,此事便和许攸脱不了干系。”
“就算郭图在信中说了谎,结盟一事也基本上是许攸极力促成的。”
“但属下以为,郭图说谎的概率很小,因为他没这样做的理由。”
“眼下的确不能排除袁绍做扣的可能,但不是属下看不起袁绍,可就凭他和许攸等人,很难做出这样的扣来。”
“退一步讲,若是袁绍假意散播联盟一事,然后再叫郭图来诈降,可这事根本解释不通。”
“因为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袁绍并不能在此事中获利,那他为何要做这无用功?”
“散播两家结盟的消息,只会叫我军加紧备战,不惜代价的募兵屯粮,如此袁绍想打兖州就更难了。”
“所以袁绍大概率是真想跟刘煜结盟谋取兖州,但目前刘煜的态度还不明朗。”
“郭图信中所言也都是真的,就算有水分也不会太多。”
“但此人并非是真心投诚,他不过是想给自己谋条退路罢了。”
“因而主公可以暂时信任郭图,但不能完全信任。”
“一旦胜负已定,郭图会毫不犹豫的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
“不过这人还是有一定利用价值的,至少从眼下到分出胜负来都是如此,主公不妨多加笼络,也好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情报。”
这时刘晔接过了话茬:“孝直所言甚是!但不管刘煜会不会接受袁绍的邀约,咱们都不能冒这个险。”
“我觉得还是按照先前所说的,做两手准备,千万不能大意!”
“虽说先前刘煜并没有攻打兖州的意图,但有了袁绍这个炮灰,他很有可能会改变想法。”
“而且更要命的是刘煜根本不用担心师出无名的问题,天子辩就在蓟县,刘煜只要随便找个理由便能发兵。”
随后于禁和夏侯渊也发表了自己看法,众人的发言听的曹操频频点头。
虽然他们几个想的大差不差,但由于看问题的视角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曹操听后亦是得到了许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