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看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执剑长安青青子衿第七十二章道这个年文君臣过得辛酸至极,以至于憔悴不少。

先前,文君臣为了心中的‘旷世之作’本就绞尽脑汁、心思费尽,不料又突然来了英平这档子事儿。现在不但日夜照料这位不省心的弟子,而且内心还深深地自责了一把。这个年过完,他皱纹深了、笑容少了,白头发也冒出不少。

前日英平已彻底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又恢复了往日生龙活虎的样子,文君臣这才稍稍放心。他只是稍作休息,便又回到了那种夜以继日的状态中,大部分时间都将自己关在屋里奋笔疾书,偶尔到先生的那儿求教,至于两位少年的课业则暂时让姬阳与代授。

如此一来倒好了英平。他早已受够了文君臣的严师之风,更受够了文君臣的苦口婆心。现在让姬阳与全权负责二人的课业与修行,英平自然高兴的不得了。

在英平眼中,这些师叔中最懂师祖或许是自己的师父,最听师祖话的或许是七师叔,但论最像师祖的,那必然是三师叔姬阳与。首先,三师叔同样天纵之资、文武双全,感觉世间就没有难倒他的问题。其次,三师叔与师祖一样总是一种洒脱于尘世之感,虽高高地站在世俗之上,却不停地在低头弯腰探寻人间的一切真理。最后,是三师叔与师祖的育人方式都是有教无类,极其宽松,不似师父那般谆谆教诲。再加上三师叔是自己的偶像,那英平自然有开心的理由。是以一连几日下来,英平似乎突然收了性子,从‘厌学少年’变成了‘好学少年’,积极得不得了,整日跟在三师叔后面,俨然成了姬阳与的小影子。

文君臣相信三师弟,也深深了解自己的弟子。见英平乐得其中,他心下也安稳些。

文君臣倒不是想做这甩手掌柜,只是现在时间对于他来说显得格外宝贵,当年一篇《国策论》使得他有幸拜入寒门,成为中原文首,而今先生让他做英平的老师自然是大有深意,作为众弟子中最了解先生的他,他对先生的用意心知肚明。

这大半年里,文君臣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其中利害,要知道,如今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将来会对英平产生多大的影响,会对新唐乃至整个中原带来多大的影响。

虽然在诸位师弟眼中,文君臣不如姬阳与那般博学,但论世故人情,却无一人能与他相比。这与年龄无关、与才学无关,而是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他生于长安城南边一小村中,家中赤贫,少时起便一边干农活一边读书。幸亏他天资聪颖,父母也不曾限制他,他才能从群书中了解到这个世界。

在成年后、入寒门前的数十年里,他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奉为人生准则,一个包袱、一双草鞋、一根拐杖就踏遍了大半个中原。他讨过饭、卖过字,在私塾里当过夫子,在大户人家中做过短工,也在县衙门做过师爷,讨生活的方式是变了又变,唯独不变的是不停的读书、学习。

未出村庄之前,天下之事他已知三分,踏足中原饱知世事艰难与人间疾苦后,天下之事他已皆尽知晓,否则怎能洋洋洒洒就写出那篇令先生为之赞赏的《国策论》?只不过这段可贵的经历深深埋在文君臣的心中,并未对外人道,就连姬阳与都知之甚少,况乎叶长衫、英平?

原本有过这些经历,文君臣应该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之人,可正因为心中所坚持的‘道’,才使得他坚守初心,为先生所赏识。

这日一早,文君臣便候在陋室门口,待先生起床后方才入室。

今日他来是为了那部‘大作’,虽说这些年他一直在构思着这么一部旷世之作,但一旦动笔却又是另一番情况,否则他也不会日日为此书所困。

看着这位看似木讷呆板实则大智大慧的弟子,先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见文君臣欲言又止,无处开口的样子,先生倒先开口。

“君臣呐,这段时间辛苦了。”

“老师您言重了。”文君臣一揖。随后,他理了理思绪,沉声说道:“此书事关重大,其中利害君臣知之甚深,恕弟子愚钝,有些地方尚看不透,望老师指点一二。”

先生点点头,坐于桌边。

“君臣所奉之道老师自知,老师所奉之道君臣亦知,可为何这么些年您不问世事,也不插手列国朝政,可为何在此事上,却如此......”

先生喝了一小口茶盏中的茶水,转头看着文君臣,缓缓说道:“为师来到这世上已有百年有余,至于有多少年岁连自己都已记不清。自抗蛮之后,为师便作的闲散之人,不愿入世,直到永昌十八年,才开了门纳徒。”

淡淡的几句话,却饱含了老者这一生多少沧桑之事。

话到这里,这位老者忽然站起身,望向窗外叠起的青山,意味深长地说道:“千百年来,中原风云变幻,诸国兴衰迭起,霸主之位几度易主。这本是天道之常,不为一人而存,不为一人而亡。可奈何北蛮非我族类,凶残至极,视我中原子民性命为草芥,毁我中原文化于一旦,不礼不尊、无道无义,彼时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自那时起,为师便将中原安危视为己任。如今为师年岁已高,怎能不考虑考虑身后之事?”

文君臣忽然身子一颤,心中咯噔一下,难道老师已有何征兆?

文君臣动作虽极其轻微,但先生何其敏锐?他淡然一笑,接着说道:“为师虽有神龟之寿,可终归是为凡人,凡人皆有油尽灯枯之时啊……”

文君臣默默低下头,心中滋味复杂。

“千秋万代,诸国各领风骚,既是中原霸主,自是要将中原安危视为第一要责。若戚世懋老哥还在执掌大魏,我也倒不必庸人自扰,操这份闲心。”

堂堂魏昭文王,如今世上敢称他为‘老哥’的恐怕只有老师一人了吧?想到此处,文君臣心中觉得有些有趣,可他忽然想到戚世懋一生戎马,不禁又有些疑惑。

“老师,魏昭文王南征北战,河东一战夺我大唐国土,您为何对他又如此放心?”

“诸国之间纷争不止,千百年前如此,千百年后亦是如此,利之所驱罢了。况乎战者,国事也,虽必会殃及于民,但终是可掌控的,戚世懋深知民心之重要,战虽非‘义战’,但不至于殃及于民过甚,大唐守军战败后,魏军并未扰民,反倒大力帮助他们修缮因战争损坏的房屋与田地,维护民心的安稳。是以河东之民虽世世代代将自己视为唐人且有归意,可始终不至于闹得太厉害。况且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还是拎得清的,蛮人当年从北边入侵,戚世懋闻之当即放下西进的大好机会,调兵北上…...”

说道这里,先生言语神色中透露出丝丝赞赏之情,他提高声音,道——

“世懋兄倒是把中原大义放在一国利益之上,某深以为然啊。”

听着老师略有激昂的声调,仿佛眼前老者年轻了几十岁,回到了当年慷慨愤然的年纪,那位千古一帝好似就在这小小草屋之中,一股万丈高的英气充斥其中。

可不过顷刻之间,先生那股豪迈的少年狂气陡然收起。他目光微寒,轻蔑一笑道:“只可惜现如今的北魏已非百年前的北魏,其狼子之心昭然若揭。莫以为那个小女娃之所作所为瞒得过天地,若戚世懋知晓她们姐妹二人这些年与蛮人打过的交道,定会气得从坟中爬起,亲手屠了她俩!”

文君臣这就有些懵了,小女娃自然是指北魏女相,可未曾听说她还有任何姊妹,至于与蛮人打交道,那就更是闻所未闻。

“大魏觊觎大唐甚久,那女娃本是个治世能臣,可这些年却有些走火入魔,想让自己名垂千古,想为戚家立不世之功,建万世之业。一统中原?哪有那么简单。”

大魏之心路人皆知,只是不知那女相野心竟如此之大,文君臣听到这里就越来越心惊,也越来越佩服老师,当真未出草屋便知天下事。

“开疆辟土这种千秋万代之功何其诱惑?北魏觊觎大唐甚久,如今不过是忌惮为师罢了,这些年大魏笼络后韩,后韩与北魏相交过密,为的就是将来有朝一日挥师西进。”

“一旦两国交战,则中原大乱,若中原大乱,则北蛮......”

先生点了点头。他的确喜欢与文君臣聊天,一点就通,总是能看清问题的关键。

“所以,大唐不能乱!大唐必须强盛!”文君臣不停地点着头,像是在对着先生,又像是在对着自己,斩钉截铁地说道。

先生呵呵一笑不再言语。

文君臣近日所为之事可以说是他毕生的心愿,此书一旦问世将来若加以实施定然是一条无比艰难险阻的道路,所以近日每每提笔之时他心中都有犹豫,故今日前来陋室求老师指点迷津。

那他的大作是什么呢?简单概括就是‘变法’二字。

‘变法’乃诸国寻求前进、奋起甚至称霸中原的常见手段,在中原漫漫历史长河中,尝试过变法的国家数不胜数。自群雄割据、逐鹿中原以来,诸国崛起强盛、制霸中原大多离不开‘变法’二字。其范围或大或小,程度或深或浅,可一旦‘新法’得当、施行顺利无一不受其利——如今大魏之盛亦不例外,若非百年前魏昭文王初政时季充力推‘尽地力、平籴法’之法,何来今日之位?

文君臣沉默片刻,复而又开声问道:“可弟子仍有一事不明,弟子虽崇尚‘法家’,但纵观历史,诸国或有尊‘礼’甚于‘法’、或有尊‘法’甚于‘礼’,皆各自强盛不已,称霸一时,为何老师偏偏挑中......”

“不论是‘礼制’凌于‘法制’,还是‘法制’凌于‘礼制’,其兴盛的原因皆是因为顺应了时势,而非‘礼’必定强于‘法’,或‘法’必定强于‘礼’。君臣呐,为师之所以觉得‘法’势在必行,其因有二,一是‘法’原本就能为平民百姓带来封侯拜相、建功立业的机会,届时定然万民积极入世大唐自然兴盛,其二嘛…...新皇继位,掣肘之处必定甚多,新皇若要摆脱这些牵制,‘法’是最有效的手段。”

此话说得极为明显,就差指名道姓将那个‘王’字说出。

思索片刻之后,文君臣又追问道:“可当今圣上当政以来,兴利除弊,大唐已有复苏迹象,若此时弟子再行这‘变法’之事,是否会过于急了些......”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但若引起王侯将相的激烈反对,那大唐百姓岂不…...岂不也得因弟子受罪?这‘变法’是否应该如烹小鲜一般…...循序渐进而推?”

“不过正何以矫枉?”

文君臣细细品味这一句话,心中之意忽然坚定起来。之前提笔飘忽不定,下笔犹豫之感皆抛掷于九霄云外,心中所有报复顿时化作一团热火,恨不得现在就回屋奋笔疾书。

于是,文君臣起身向着先生深深一鞠躬,而后便欲转身离去。

“君臣呐!”先生见他欲离去,忽地喊住他。

文君臣停住脚步,随后不解地看着一脸严肃的老师。

“老师有何吩咐?”

“君臣呐,这是一条没有回头的路,充满了艰难险恶,你……可要想好了!”

文君臣目光异常平和,好似老师口中所说的‘艰难险恶’不过是等闲之物,沉声说道:“但为心中之道,虽万死不悔!”

【这一章略微枯燥,只为引出后面的剧情,望各位看官多多包涵。】

博看读书推荐阅读:出生后就被内定为皇后三国帝图七十年代那场战争三国第一狠人大明群英传歃血绝对荣誉西楚霸王:开局进宫假太监三国之献帝兴汉大隋:我,杨广,又苟又稳大唐房二银河武装:带颗卫星到大明生子当如孙仲谋人在三国也修真贤王传大宋说书人大宋祖王爷三国纵横之凉州辞开局结交孙坚,截胡传国玉玺穿越三国,匡扶汉室!穿越乱世,我开创了盛世王朝大宋第一太子朱门华章录人在大唐本想低调三国之极品富二代终极潜伏蒸汽大汉:家兄霍去病特种兵之万界军火商郭嘉乱世枭雄之胡子将军秦有锐士极品妖孽兵王染谷君的异常三国之召唤梁山好汉科举,这个书生会武功湛湛露斯卿王爷乱来:亲亲小痞妃向秦始皇送上大学生盛世第一妾冷王追爱,神医王妃有点坏宋末风雨之白衣天下战国野心家六国派我当间谍,接头人是秦始皇浪子列国历险记万界之我是演员秦时韩公子夫君!生娃这种事不能靠走量啊岭南宗师那年,那雪,那个执戟书生!我于历史中长生
博看读书搜藏榜:七十年代那场战争三国第一狠人大明群英传歃血绝对荣誉出生后就被内定为皇后西楚霸王:开局进宫假太监三国之献帝兴汉大隋:我,杨广,又苟又稳大唐房二银河武装:带颗卫星到大明生子当如孙仲谋人在三国也修真贤王传大宋说书人大宋祖王爷三国纵横之凉州辞开局结交孙坚,截胡传国玉玺穿越三国,匡扶汉室!穿越乱世,我开创了盛世王朝大宋第一太子朱门华章录人在大唐本想低调三国之极品富二代终极潜伏蒸汽大汉:家兄霍去病特种兵之万界军火商郭嘉乱世枭雄之胡子将军秦有锐士极品妖孽兵王染谷君的异常三国之召唤梁山好汉科举,这个书生会武功湛湛露斯卿王爷乱来:亲亲小痞妃向秦始皇送上大学生盛世第一妾冷王追爱,神医王妃有点坏宋末风雨之白衣天下战国野心家六国派我当间谍,接头人是秦始皇浪子列国历险记万界之我是演员秦时韩公子夫君!生娃这种事不能靠走量啊岭南宗师那年,那雪,那个执戟书生!我于历史中长生特种兵之一夫当关
博看读书最新小说:穿越之我在流放中逆袭五老将我从现代带回三国明末木匠天启落水后无敌大晋第一才子三国之纨绔霸天下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逆转乾坤之东汉末年的倒霉蛋儿们穿越大明,我摆脱严嵩追贤妻风入邺红楼,开局天象大宗师,武镇天下大唐超时空:从做李丽质闺蜜开始大宋天朝之裂变新语新编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军队一秒爆一兵,皇帝敢威胁我?穿越红楼:重铸贾府荣光我岳父是朱元璋公主的坏心思才下刑场,便上战场罗马,你妈喊你去打仗了【穿越】我爹是异性王三国:汉家天下北宋:开局遇见李清照庆帝元年大汉天子,我能开启群臣天赋开局与女尸同床,我是大宋守夜人误入红楼,修仙人生重生赘婿人生带着吃鸡系统当佣兵痴傻皇子暴躁妃:这个皇子只想苟隋唐:我握玉而生,成中兴之主旅唐真以为爱你?为了系统奖励啊傻瓜陛下,北王的封地比国家还要大了三国:我是帝师王越之子我家娘子太体贴我在三国捡尸成神重生为赵昺,我为大宋续命五百年我在外星球成为国王大明好王爷乱说天国唐贺时空搅屎棍当官哪有种地香楚汉战争五代:这个小国太能打大唐:天道太子李承乾双穿门:人在诡异世界当压寨夫君太子监国:我的权利比皇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