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王近之与沈纤婧骑着山地车往县界出发,进入山区不久,就嗅到一丝酸味。
“就要到冶炼场了,我们得把山地车锁起来,步行上山。”王近之提醒着,“酸气是处理贵金属用的硝酸产生的。”
山口高处,一个樵夫在砍着一棵硬木,咚咚有声,看到有人上来,略停顿了几秒,又继续砍,声音极有节奏。
“这是消息树,无人时不砍,有可疑的人砍树出声,检查的人来了砍树声又急又响。我俩被列为可疑的对象。”王近之在沈纤婧耳边低声地说。“你仔细地听一听这声音,不要拿相机,继续往前。”
过了半分钟,砍树声停止,“警报解除,好了,现在可自由拍照了。”王近之松了口气。
“听着象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有这么紧张,你没骗我吧?”沈纤婧抬头看着王近之。
“等两个小时之后会有好戏的,再半个小时就是冶炼场了,我们走过时不要回头。到前面山弯处有一个泉眼,在那里休息一下,回来找个制高点看戏。”王近之边走边不动声色地说。
“你那里得到的消息?”沈纤婧目光闪动,半信半疑的。
“记得昨天跟我们开玩笑的张树荣吗,他原来管乡镇的,检查得有乡干部配合。”王近之边说边牵着她的手说:“前面就是冶练场,自然些,别引起人怀疑。”
冶练场是个简易的竹棚子,酸气刺鼻,一长排的土灶与坩埚,四五个农民工模样在往灶里加煤,几台鼓风机起劲地鼓着风。
到达树丛后面,一看周围没人,沈纤婧连忙拿出相机拍了几张照片。
“我们到对面山头上,用长镜头拍摄,他们发现不了,想拍几张就拍几张。”王近之一指边上的一个小山坡。
视野很好,长镜头前,农民工的表情与胡子都一清二楚,沈纤婧双眸一转,眼光灵动,“干脆,我们不去山涧了,在这多取几个执法队执法的镜头。”
“这么做农民工逃过县界的镜头就没了,新闻照片不完美。”王近之从胸口掏出个小相机,“不嫌弃质量差的话,我跟你补几张,一个人在山顶不会害怕吧?”
“怕什么呀?你这个色狼在旁边我都没感到害怕,你去那边我更安全。”话音刚落又觉得有所不妥,在学生时代高校联合举办的沙龙里,两人有时会开这样的玩笑,但卸载已经毕业四年了,又是两个人独处的场合。沈纤婧脖子都涨红了,“对不起,我不是这个意思。”
“不是这个意思又会是什么意思?”王近之轻轻地拍了拍她身上的树叶,“注意消息树,斧声急响就是检查队来了。”
“采访了执法队员了吧,有收获吗?”两小时后,王近之与沈纤婧再次汇合,看到她兴奋的脸色,知道她此行收获必丰。“我拍了几十张农民工逃出县界的镜头,我的胶卷钱得向你报销。”
“消息树一阵急响,冶练场的民工提起坩埚就跑,十几分钟后执法队上来,捣毁了这个非法冶练点,紧张刺激。”沈纤婧忘情地拉着王近之的手大声说着刚才釆访的情形。
“可是,只捣毁了几块砖头,执法队一走,一桶石灰砌回去,解决问题了吗?治标不治本。”王近之脸色凝重,“没技术没资源的,农民好不容易找到个赚钱的路子,也十分的不容易。”
“王大才子又来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了,羞,羞。”沈纤婧吐了下舌头,做了个鬼脸。
“学生时代的沈纤婧哪里去了,当记者不更要有这份情怀吗?”王近之有些伤感地看着她。
“一百八十元一个月的保底工资,其它一切收入靠采访文章,情怀早败给生活了。”沈纤婧低下头,摆弄着她的相机。